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榜样
是引领精神文明风向的“道德标杆”
近年来
我县持续深耕精神文明建设沃土
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培育好人精神
截至目前
获评“中国好人”20人
“安徽好人”26人
“阜阳好人”179人
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2人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人
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5人
阜阳市道德模范及提名20人
身边好人如同一盏盏道德明灯
点亮千家万户,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照耀人们心灵
让我们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
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赵雪梅
用行动诠释人间大爱
57岁的赵雪梅是邢塘街道齐庄社区出了名的好人。她1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智力残疾侄子和患病婆婆,用平凡而真挚的举动,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亲情至上的传统美德,其感人事迹在邻里乡间传为佳话,赢得了广泛赞誉与尊敬。
1995年,侄子高坤坤一出生就查出先天性智力障碍,父母四处奔波为他治病。在高坤坤一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去世,随后母亲离家出走,不知所踪。高坤坤便和奶奶相依为命,赵雪梅十分心疼这个命运多舛的侄子,经常给他送衣送饭,嘘寒问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高坤坤渐渐长大时,和他相依为命的奶奶突发疾病,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照顾老人和侄子的重任落在了赵雪梅身上。
亲戚劝她,你自己还有孩子,高坤坤才12岁,又有智力残疾,你把他送到孤儿院吧,逢年过节看看他,也算是你这个婶子尽心了。赵雪梅丝毫没有犹豫,她的话很朴实,却掷地有声,“小孩子能吃多少用多少,拉扯一把就长大了。”
十七年风霜雨雪,赵雪梅如同一把伞,为这个家遮风挡雨。在她的细心照顾下,高坤坤长大成人,婆婆虽然瘫痪在床十余年,但精神良好,面色红润,身上没有一点儿褥疮和异味。
大爱无言,赵雪梅用17年行动证明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孝道。高坤坤喜欢出门溜达,每天都会在外面玩到很晚,不论到晚上几点,赵雪梅每天做好饭菜留在锅里,保证高坤坤到家后能有一口饭吃;还专门安装电热水器和买来理发工具,定期帮助高坤坤进行卫生清洁。
赵雪梅的儿女在母亲的影响下,每当放假回家,孩子们总是第一时间来到瘫痪在床的奶奶床边,与奶奶讲述外面的世界,为奶奶带去欢笑与慰藉。他们还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为老人家洗衣、洗澡、聊天解闷。
在赵雪梅和家人的细心照顾下,婆婆在2023年2月16日安详地合上了双眼。在这个悲痛的时刻,赵雪梅展现出了她的坚强与担当。她一边安抚着家人的情绪,一边有条不紊地操持着婆婆的后事。从联系亲朋好友、安排葬礼事宜,到亲自为婆婆挑选寿衣、布置灵堂,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对婆婆的深厚情感与不舍之情。
在婆婆离世后,赵雪梅也经常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用心照顾好坤坤和自己的家庭,都是一家人,能拉扯一把是一把。这也是给我的孩子们做榜样。”大爱无言,她用炽热的爱心和善良感染着每一位听过她故事的人,相信新时代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会吹遍每一个角落。
马礼
用陪伴诠释舐犊情深
1996年,鲖城镇鲖城社区居民马礼与丈夫王喜彬组成了家庭,两人勤劳能干,幸福美满。2004年,儿子出生,全家人非常高兴。几周后发觉孩子哭声很弱,喝奶没有力气。马礼和丈夫带孩子去了阜阳人民医院,查出了脑发育不良,脑瘫!马礼又去了合肥、上海、北京,所有医生听完她的描述,都一致判断出生时脑缺氧,造成了脑发育不良。
后来在网上查询,说北京武警总医院,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治疗脑瘫。她又一次踏上了去北京求医的路。医生劝马礼放弃治疗!马礼祈求医生告诉她,有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哪怕是对孩子有一点点进步的办法……“可以去当地做康复治疗,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费钱费力的过程”,医生告诉马礼。
马礼毅然决然地带着儿子踏上了前往郑州的康复之路。在医院的日子里,她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用背带将孩子紧紧绑在身上。每当孩子的父亲前来接他们出院时,马礼总是难掩心中的不舍与无奈。她渴望继续为儿子治疗,却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家中的积蓄已近乎枯竭。
返回家中,她决定自学按摩疗法。每天,夫妻二人都会温柔而坚定地给儿子做着按摩。面对儿子肌张力高、无法自行走路的困境,马礼选择站在儿子身后,紧紧抓住他的肩膀,用自己的双脚轻轻踢动他的脚跟,一步步引导他前行。终于,奇迹发生了,儿子学会了走路,虽然步伐还略显蹒跚,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医生的预期。
为了教儿子喊“爸爸、妈妈”,马礼在儿子嘴唇周围抹上白糖让他舔,捧着他的脸让他看自己的口型,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爸爸”、“妈妈”,声音里满是温柔与期盼。在儿子五周多时,那声久违的“妈妈”如同天籁之音,穿透了岁月的尘埃,落在了马礼的心田。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泪水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与感动。
然而,九岁那年,癫痫的阴影悄然降临。每一次的发作,都是对儿子身心的摧残,也是对马礼心理极限的考验。骨裂、牙断、头部的累累伤痕,记录着儿子与病魔斗争的艰辛历程。但即便如此,马礼也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放弃。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爱。
其实马礼是一个阳光积极的人,即使她的生活被黑暗笼罩,她也要撕开一道口子让阳光照进来!每天早上趁儿子还没有睡醒,马礼去晨跑,练瑜伽。儿子睡着了,她就选正面的题材,有宣传影响力的文章拍短视频发抖音!马礼还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花草草,让自己一刻不得闲,免得去想那些烦心和无关紧要的事情,她希望自己健健康康地把儿子照顾好!
李素芹
好嫂子“母爱”如山
在长官镇,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58岁的长东居委会杨畔庄村村民李素芹,多年来无怨无悔地照顾着高龄婆婆和两个有智力障碍的小叔子,用无尽的爱心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庭,生动展示了“长嫂如母”的高尚情操。
1989年春天,经媒人介绍,李素芹与正在部队服役的杨伟见面,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朴实的小伙。
首次造访杨伟家,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眼前的场景还是让李素芹吃惊:三间破旧的瓦房,年迈多病的老父亲,还有两个智力有障碍的弟弟,让随行的亲友都犯嘀咕。“他家情况特殊,你可得好好想想。”亲友劝她。
或许是对军人的崇拜,或许是对杨伟的欣赏,1990年,李素芹没要一分彩礼,毅然与杨伟结了婚。由于公公体弱多病,李素芹成了婆婆的得力助手。收拾家务,照顾两个小叔子,很快,她就被磨砺成了“女汉子”。
前几年婆婆患病卧床。为了照顾她,李素芹半跪在床头,一勺一勺地将饭喂到老人嘴里。老人在世时,经常骄傲地对街坊邻居说:“素芹就是俺的亲闺女。”
随着公公去世,婆婆年事渐高,爱人又长年在部队服役,照顾两个小叔子的重任全落到了李素芹肩上。
李素芹介绍,刚嫁过来时,两个小叔子的生活习惯让她一度难以接受,“饭前也不知道洗手,脏兮兮的手抓起来就吃。”为了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李素芹“训练”了他们大半年。有时,李素芹忙不过来,想让小叔子搭把手,但兄弟俩不是把锅烧糊,就是差点把厨房点着。久而久之,她不敢再让小叔子做家务了。
让李素芹欣慰的是,尽管两个小叔子有智力障碍,但非常听她的话,一旦察觉她生气,便乖乖地跟着回家。多年来,她不仅为小叔子做饭、喂药,还负责清洗缝补衣物。在外人眼中,她更像是两个小叔子的“妈”。
最忙的是前几年,她除了要照顾卧床的婆婆、接送上小学的孙女,还要照看两个随时可能添乱的小叔子。有一次,小叔子杨明利突然呕吐不止,李素芹吓坏了,赶紧喊来邻居帮忙送到了县医院。那几天,她请大姐来家里帮忙,自己则医院家里两头跑,直到一周后杨明利治愈出院,她才松了一口气。
“这几年,村里也没少操心。”李素芹说。每逢节假日,村干部都会来家里探望,送来一些慰问品。长东居委会党支部委员陈万东介绍,村里将李素芹家设为监测户,农忙时节安排专人帮忙,并为杨明友兄弟俩解决了残疾低保问题。
未来的路还很长。李素芹表示,她会继续照顾好小叔子,直到干不动为止。
范留辞
十年不离不弃
用行动诠释人间真爱
范留辞,女,1980年3月出生,家住临泉县白庙镇,家中6口人。
幸福之家突遭巨变
2005年范留辞与高明亮结为夫妻,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夫妻两人在外开货车赚取家庭生活费,公公婆婆在老家帮助照看小孩,接送孩子上下学,农忙时候小两口再请假回来干农活,看看孩子和父母。
2015年,公公高孟来因脑出血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考虑到婆婆一人在家又要照顾公公又要照看孩子,于是范留辞与丈夫商议辞去了外地工作,回家照顾公公和孩子。谁能想到仅两年的时间,2017年丈夫高明亮又因长期务工劳累患上了脑出血,丧失了行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她接受了残酷事实,一个人挑起了家庭重担,同时照顾两个瘫痪在床的家人。
不离不弃为爱坚守
7年前,范留辞也才30多岁,对于高明亮的突然瘫痪,亲戚邻居有人劝她放弃这个累赘,说:“你还年轻,改嫁后还能找个更好的,这一大家子往后你一个人可咋弄。”但她说:“从我嫁给他那一刻我就认定了他这个人,我们之间有感情,婚后生活也和睦,公公婆婆待我像女儿一样,如今他们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会扔下他,而且我舍不得孩子,只要有他在,孩子就还有爸爸。”
悉心照顾盼望奇迹
丈夫高明亮患有脑出血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范留辞又要协助婆婆照护瘫痪在床的公公。为更好的照顾家人,范留辞专门去跟医生学习怎么给家人量血压、做什么食物给家人吃最好,如何按摩、怎么翻身、换尿褥……事无巨细,只求公公在晚年过得舒服,丈夫能够康复。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范留辞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洗脸、刷牙、喂食、喂药、擦身,处理大小便,喂饭时,吞咽非常艰难,范留辞就将各种食物熬成粥状,先自己尝试冷热,再小心翼翼地喂给公公和丈夫,清扫屋子,测量血压。虽然家人睡了,但范留辞却不能睡个整觉,因为她每三个小时就要给他们翻一次身。10年来,既要照顾公公又要照顾丈夫,范留辞已经忘了她翻了多少次身、做了多少次按摩、洗了多少条大小便的裤子、抱着上下床……
多年来,范留辞不惜辛苦,每天都要忙碌于家务和丈夫的康复训练之间,每隔一个月都要去县医院一次,一去就是半月,在范留辞的精心照顾下,丈夫高明亮的精神也变得越来越好。
王素敏
孝老爱亲 悉心照顾老人
王素敏,女,1965年1月出生,阜阳市杨桥镇刘楼村大崔庄村民。她的丈夫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常年在建筑工地辛苦打工,3个儿子儿媳也常常在外务工。因此,照顾家庭的责任落在她的肩膀上,她不仅一人带着3个幼小的孙子孙女,还担负起照顾年迈的孤寡老人的担子,她照顾的这位老人,名叫邱仲起,今年82岁,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而是她的婆家远房堂叔。
孝老爱亲 悉心照顾老人
多年来,王素敏为身患多种慢性病的堂叔洗衣做饭,把堂叔视为亲人一样对待,邱仲起老人患有慢性气管炎多年,王素敏在平日里总能顾及老人身体,在饮食上特别注意忌辛辣,每当换季王素敏叮嘱老人预防感冒,防止气管炎加重。每次邱仲起老人犯起气管炎的老毛病,王素敏就为其买药,床前端吃端喝,悉心照顾,王素敏说:“照顾堂叔这么久,久病也成医了,气管炎最怕感冒,每次感冒了至少要拖上一两个星期才好那么一点,所以我现在很注重这些东西,堂叔现在犯病也少多了,多喝热茶也是好的经验。”
2022年,邱仲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邻居都劝送到养老院,王素敏说:“照顾这么多年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直把他当做父亲对待,现在认不清人了,我要更加细心照顾,不能把他一个人丢弃在养老院,只不过我多忙点。”
活在当下 操持家务责任担
在照顾堂叔的同时,王素敏也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大孙女在邢塘行知小学读书,两个小孙子才刚刚上幼儿园,每天清晨,她便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帮孙子孙女穿衣洗漱,送他们去学校。孩子们的年龄尚小,正是需要悉心呵护和引导的时候,她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陪伴着他们成长的每一步。她会在孩子们取得进步时给予最热烈的鼓励,会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最温暖的安慰。她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要操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以身作则 儿女心中好榜样
“我的奶奶是我们家中最伟大的人,她不仅带大我们,还能照顾年迈的堂叔,从来没有一丝怨言,这种无私的行为,一直感动着我和家里的每一个人。”王素敏的孙女在作文里这样描述“我的奶奶”。王素敏善待堂叔的行为,就是最美好的家风传承,她的儿孙们受其感染以其为荣,王素敏的事迹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乡里乡亲,孝老爱亲的善举成为美谈,人人称赞。
刘振东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帮助乘客解决实际问题
刘振东是高铁站区综合管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他和同事一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乘客解决实际问题,刘振东也荣获最美临泉人称号。
参加工作后,刘振东与三名同样是退役军人的同事成立高铁中心退役军人服务队,为旅客提供帮助,维护车站秩序。
刘振东:“在志愿服务这几年帮助了很多旅客,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我感觉做志愿服务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完他们以后,他们对我们夸奖点赞 说一声谢谢的时候,我们心里就感觉非常地自豪高兴。”
服务队成立3年来,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32人。2024年1月30日,保洁员宋女士工作时突然晕厥。刘振东凭借在部队和志愿服务期间学到的医护知识,为她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几年来,刘振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退役军人的担当,为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力量,得到大家的好评。
高铁站区综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应爱梅:“(他是)热心肠的人,有旅客下车、有需要帮助的,或者是提前给他讲,他都会提供帮助。我们同事有需要帮助的,或者有啥事给他讲,他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个人很善良很热情。”
刘振东:“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我会继续坚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在工作中帮助好旅客,让他们出行放心和安心。”
李美兰
精心照料孤寡老人
李美兰是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庙岔镇小李庄敬老院院长。长期以来,她就像家人一样精心照料这些孤寡老人,让他们精神愉悦、安享晚年。40年前,李美兰被镇里安排到小李庄敬老院当院长,说是院长,其实工作人员只有她一个。
李美兰:“开始的时候叫我来这个敬老院里,当时我不同意,恐怕干不好了丢人,不到一个月,这些老人也都很好,我也有这个耐心干好了,就同意不走了,挪过来住这了。”
李美兰和老人一起吃住在敬老院。每天早上,安排好老人就餐,她就开始打扫房间,清洗衣服,忙个不停。
敬老院老人杨凤英:“她伺候人可好,待人可温暖,天天给人洗澡、洗脚、洗头,吃饭端到身边,天天夜里起来瞧瞧盖好没,比自己小孩伺候得还好。”
李美兰像是小李庄村的“活雷锋”,传递着道德坚守、爱心坚持。她用热情和笑脸迎来一个个老人。为了照看好老人,李美兰让自己的家人也来帮忙。13年前她在路上捡到数目不小的现金,及时归还失主,她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群众。
李美兰:“人家说我拾那大提包钱别给他了,咱盖楼,(我想)让人家咋弄,满满一提包我又给人家了,我不要,我不爱财。”
40多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李美兰没有抱怨,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养老事业中来,让敬老院老人幸福地生活,健康长寿。
于建海
奋不顾身救助受伤工友
于建海,原城关镇辛庄村人,在江苏昆山务工。2014年8月2日,企业抛光车间发生粉尘爆炸事故。于建海没有逃离爆炸现场,而是冲进车间,在三个多小时内用简易板车拉出40名伤亡工友,现场危险解除后他悄然离开现场。2014年11月于建海入围“中国好人榜”,2015年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李雪霞
志愿服务显担当
李雪霞是临泉县让爱回家公益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人们赞誉,获评临泉好人荣誉。
在高铁站,李雪霞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乘客提供志愿服务,她志愿服务时长累计4200多个小时。
李雪霞:“我们在高铁站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旅客,当他们对我们说一声谢谢的时候,那时候心里真的是很高兴,一切都值了,这个志愿服务在高铁站也是展现我们临泉人对外面的良好形象。”
“有时间就去做公益”已经成为李雪霞的习惯,她和其它志愿者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无偿开展公益活动,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志愿者卞荣敏:“她每一次在做志愿的时候非常地认真,充满了激情热情,非常有爱心、有责任心,我一定会向她看齐学习。跟着我身边的这些非常优秀的志愿者,我在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李雪霞:“大家在一起付出了,也学习了,也成长了自己,未来我会把志愿服务做下去,同时我也会建议身边的人都来参加到志愿服务当中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乔砰砰 刘刚 常理真
见义勇为显真情
乔砰砰、刘刚、常理真,临泉县天狼救援队队员。自入队以来多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看望慰问抗战老兵”“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进校园”“学校防溺水安全教育”等60余次、受益人员120000余人。
见义勇为显真情
在2024年8月27日这个阳光明媚却略显炎热的上午,临泉县天狼救援队的队员们刚刚圆满完成了在滑集地区的一次公益援助活动,满载着疲惫与成就感踏上了归途。
当车队缓缓行驶至宋集镇王桥村委会附近时,一幕令人揪心的场景映入了队员们的眼帘:一位年迈的老人躺在路边,身旁是翻倒的电瓶车,电瓶散落一地,老人的口鼻处鲜血淋漓,额头上的一道伤口触目惊心,整个人处于半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险情,天狼救援队队长田虎章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下达指令让车辆紧急停车。他深知,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随后,乔砰砰、刘刚、常理真等几位训练有素的队员迅速下车,他们分工明确,默契配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就此展开。
乔砰砰首先尝试对老人进行轻声呼唤,试图唤醒她的意识,同时,刘刚和常理真则小心翼翼地帮助老人清理脸上的血迹,用随身携带的急救包进行初步处理,以减轻她的痛苦并防止伤口进一步感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不忘维持现场秩序,指挥过往车辆减速慢行,确保救援现场的安全,避免老人受到二次伤害。
面对周围群众的犹豫与担忧,天狼救援队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谛。他们深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扶不扶”的争议时有发生,但作为一名救援队员,他们的心中只有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经过约15分钟的紧急救援,老人的意识逐渐恢复,她模糊地记起了自己骑电瓶车时不慎摔倒的情景。此时,几位围观的村民也纷纷上前,对天狼救援队的勇敢行为表示敬佩,并感慨地说:“只有你们敢扶她,我们是不敢动,怕讹人啊!”
不久,120急救车呼啸而至,天狼救援队的队员们与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抬上救护车,并详细交代了老人的伤情及初步处理情况。直到救护车缓缓驶离,他们才松了一口气,默默离开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