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名义致敬中国安神殡仪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3 02:21

在谈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之前,安神殡仪4000253450先从自己经历的故事说起,我曾去北京郊区的潭柘寺参观,潭柘寺可以说是千年古刹,在北京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所以寺庙里面有很多参天古树。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千年古树前面排起了顶礼膜拜的长队,有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古树闭目祈福,神情专注,良久方罢。我为这幅场景深深震撼。

它只不过是一株树木而已,为什么能够激发人们最为深沉的敬畏之心?又是什么力量,赋予了这株树木以超越自身的精神特性?显然,粗壮的树干、茂密的枝叶,只是从审美的角度增添了情趣,并不能自在自为地产生精神的飞跃。我思来想去不得其解,后来突然意识到,或许正是这棵古树里面凝固的时间,才让人们触摸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和存在。

人们在这棵树下冥想、祈祷或礼拜,寄托的对象并不是这些有形的枝繁叶茂,而是这颗古树历经沧海桑田而积累下来的时间,是它经历的无数个夕阳西下、清风朗月和人事代谢。这棵古树,不过是变动不居的时间的一个具象的符号,而人们向古树祈祷,实际上是在向时间表达敬畏。

一个人、一棵古树,这样一个意象再恰当不过地揭示出人类精神的秘密:时间拥有一种更为本质的力量,而人类在内心深处对这种力量存有敬畏。

这就是时间与历史的魅力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与包容性

环顾世界,再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对时间和历史更加敏感、更为重视的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代、在几千年时间跨度里保持了连续性的文明体系,而且中国古人注重书写历史、延续历史,黑格尔也承认,“历史必须从中国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中国人生活在历史之中,精英阶层也以青史留名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历史所代表的时间之轴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民族”。煌煌二十四史,不仅是文治武功、盛衰更替的详尽记录,也不仅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英雄纪传,更是一整套绵延不绝的价值谱系,王朝是兴是亡以此为镜鉴,君主是明是暗以此为评判,人生是功是罪以此为准绳。从精神建构的角度来看,历史之于中国,恰如宗教之如西方。

直到今天,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还保存着数千年来的智慧传承、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当我们追求内心理想时,会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我们面临国家治理问题的时候,会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寻求启迪;当我们感到悲伤的时候,也许会想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当心中情丝缱绻,也许会想起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秦时明月仍然悬挂在我们的窗前,唐诗宋词仍然滋润着我们的精神,可以说,从历史中传承而来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与传统难以割裂的精神脐带。

这种延续性,正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所在,我们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断代而且延续至今的文明共同体。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早已失去现实的血肉支撑,只能生存在大学的课本中、博物馆的陈列里。唯有中国文明,不仅有漫长辉煌的“原始文明”时期,而且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支撑着中国长达2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而且把文化辐射力影响到日本、朝鲜、韩国等周边地区,在地球的东方确立儒家文化圈。在近代经历现代化的冲击,让中国陷入了长达100多年的动荡,但是这个古老民族就想凤凰涅??一般获得新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中国文明在现代世界展现出生机与活力。

除了延续性,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有学着说,“中国文化中有教无类的观念与民胞物与的思想,则有极大的包容性”,这是一种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的包容与接纳。中国文化不可能产生一神教,也不可能认为自己占据唯一的、绝对的真理,而把他人视为异端、带来宗教战争,中国文化追求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充分说明我们的文化是多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多么具有包容性。

正因此,有的学者把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称作历久弥新的“中国文明基体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都遵循着中国文化的设定的路径。这其中,有着这个古老民族延续几千年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是一种比政治本身更为强大而持久的力量,这也是这个民族屹立世界的自信所在、底气所在。

二、我们是现代的,但我们不是西方的

从1840年到1949年,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社会动荡。这100多年的社会动荡,也可以理解成,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最初相遇时,还不能很好地安放彼此,而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来彼此接纳。这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理解现代化。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假设生活在盛唐的某一个中国人在现在突然复活了,然后他看到中国大地上崛起的高楼大厦,在马路上跑的各种各样的汽车,在手机上就可以购买自己心仪的任何商品,他肯定会感到不可思议。他的一个感觉,肯定会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电气化、自动化,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但如果这位唐朝穿越来的中国人,他能够多待一段时间,他发现现代中国人跟他们那个年代一样,端午节追忆屈原,除夕夜阖家团圆,清明节祭拜祖先,他又会产生另一种看法,他会认为这些自动化的机器都只是工具,人的心理归属还是和古人一样,继承了一样的文化秉性。这时候他就会产生疑问,现代化真的是完全彻底的西方化吗?我们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也会像器物层面一样完全变得和西方一样吗?

最先区分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两个概念,并且做出系统论述的人,正是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亨廷顿。亨廷顿在他的传世名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着重区分了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两个概念,什么意思呢?亨廷顿把现代化理解为器物层面、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而把西方化理解为制度、文化层面与西方的趋同化,他发现在一个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呈现反比关系,一个民族可以在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上模仿西方,甚至比西方还要西方,但是在文化内核、心理结构上却秉承传统,可能越是现代化,越是反西方。正如亨廷顿在书中总结的:我们是现代的,但我们不是西方的。

到这里,我们终于揭开了现代化的真正面纱,解除了对现代化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误解。技术始终是中性的,文化才能决定技术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社会的价值和灵魂。手机可以在圣诞节传播上帝的颂歌,也可以在端午节讲述糯米的段子;佛教徒在打坐念经之余,努力把佛陀箴言转变成微博、视频、短信以及微信微信二维码;现代社会的饮食男女,把瑜伽作为修身养性的时尚……这就像亨廷顿总结大,“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复兴。

从这样一个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发展,有人说,在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的故事背后,还有另一个举世瞩目的故事,那就是文明重建的故事。而这个文明重建的故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比如说海昏侯墓展览引起很多人排队观看,还有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起90后舔屏支持,都说明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涌动着一股回归传统的浓浓乡愁。而这也进入了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思考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些话语表达着一个国家对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可以说是回答了从1840年以来怎样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那就是要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生长现代文明,而不是要放弃传统文化,另起炉灶来搞现代文明。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一句话,勒庞以《乌合之众》闻名于世,还说过另一句非常闪光的话,他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性的补充

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也不仅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对现代文明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现代文明不可逆转地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但现代文明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而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就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

对待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不仅要拿望远镜看其轮廓,更要拿放大镜观其机理。现代文明的很多元素及内在逻辑,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里面,都曾有过相关的论述或涉及。比如说现代的工商逻辑,我们经常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人讲究的是开源节流、勤俭节约,这与钱生钱、资金周转的工商逻辑大异其趣。其实,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这里面管仲所在的齐国,就选择了以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发展路径。

管仲提出了一个以工商业为本的治国思路,管子说,“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虽然有千里沃野,但是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肚子,是因为农业器械不完备;虽然有各种商品,但是老百姓还是不富裕,是因为通商不够发达。所以说,强国富民就应该立足于工商,这叫做“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管仲在齐国就着重发展工业和商业,并且鼓励消费,这与市场经济的思路何其相似?而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由于商业的繁荣而盛极一时,《史记》记录下当时临淄的繁华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据计算,临淄的居民人数达30万之多,而同时期雅典的人口还不到5万,可见当时齐国的工商业的发展盛况。

事实上,管仲的工商业发展思想,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一个隐秘的脉络,到了汉朝又出了一本奇书叫做《盐铁论》,系统阐述了儒家的农业为本的经济思想和工商为本的经济思想。《盐铁论》里面有一段论述非常精彩,:“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富裕,靠的是“术数”,也就是要做更好的产品并实现资本周转;而利益则要靠“势居”,就是说选准位置非常关键,这又是非常现代的思想。是什么让一个房子值那么多钱?当然不是它的制作成本,而是位置。这当然不是在否认勤劳和农业的重要性,而是说《盐铁论》在2000千多年前就捕捉到了资本的本质特征。这几年有一本书在世界上很流行,叫做《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非常好,但是核心观点就是一句话,资本的收益率会超过劳动的收益率,这与《盐铁论》的逻辑非常相似。

通过分享《盐铁论》的阅读体验,是为了展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丰富程度,绝对超乎想象。不光是在经济领域,其实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以及世界秩序构建等各方面,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都能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比如说,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平而患不安”、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追求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思想,则有利于克服极端的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在”“道法自然”等思想,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协和万邦”“国虽大,好战必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等思想,则有利于走出修昔底德陷阱,构建和平的国际秩序……总之,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待发掘的思想宝库,传统不仅不与现代截然对立,而且能够为解决现代文明的问题提供思想资源。

正因此,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力量:“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就是中国历史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四、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把中国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在梁启超看来,先秦时期可以看成是“中国之中国”这样一个阶段,诸侯之间的军事战争或文化交流,都不超过中国的范围;秦汉直到清朝,可以看成是“亚洲之中国”这样一个阶段,中国整合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在亚洲居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核心地位,并且建立起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天下体系;近代以来的历史,则是“世界之中国”这样一个阶段,中国建立的“天下体系”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创造的“世界体系”,导致亚洲的朝贡体系和天下体系瓦解,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

按照这样一种历史叙事,在近代救亡图存的语境下,“世界之中国”意味着一个一个原先的中央帝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逐步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但是在今天,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时我们谈论“世界之中国”,已经不再是“让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负上四分之一的责任”,更是“要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面呼吁东方的青年为“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毛泽东也说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以占世界八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四分之一的贡献。这是因为中国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有人称之为“北京共识”,有人称之为“中国模式”。无论叫它什么,中国现代化之路都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它表明一个后发国家想要实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不只有西方国家曾走过的这一条路,还有其他的替代性选择,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和道路。而这种模式或道路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尊重本国的历史传统、根据本国的发展实际,在本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可以说,“中国模式”为怎样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它的基点就是本国的历史、文化与国情。

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既是制度的贡献、道路的贡献,也是思想的贡献、文化的贡献。著名历史学家约瑟夫·汤因比曾这样期望:“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而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则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这些来自西方的大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另外一个视角向我们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文化一般称之为“罪感文化”,他们认为人是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产物,生下来就有原罪,日本文化则被称为“耻感文化”。为了区别于这样两种文化,著名思想家李泽厚把中国文化称之为“乐感文化”,梁漱溟这样描述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说“孔子的生活”“不外乎养的一种和乐恬静的心理”。同学们从小学时候学习《论语》,这部在中国流传千载的典籍,开篇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以快乐来开篇,充满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而这种快乐是人类的普遍需求,所以,如果说“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拥有昨天,那么我们的“乐感文化”则将拥有人类的明天。

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曾引用这样一句话: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对新事物的认识无非是一种回忆。其实,无所谓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不是关于过去,而是关于现在和未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坐标系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就一定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责编:王倩、文松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