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殡葬服务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端午节日临近,宿州城乡弥漫着粽香和艾草香。那么,在这里过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6月2日,市民在宿城一家超市购买香囊。 记者 蒋帮煜 摄
在粽香中品味温情
“端午食粽的习俗,在我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人们一般提前把粽子包好,在端午节当天早晨煮熟食用。吃粽子不仅为了纪念屈原,而且可以寄托美好的愿望。”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爱荷说道。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宿州地区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有些地区用箬竹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有红枣粽、肉粽、红豆粽等。特别是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日金榜题名,因此很受欢迎。
端午节前,宿城不少菜市和超市会出售新鲜粽叶。粽叶在水里泡一夜,煮十来分钟后,捞出泡在清水里备用。糯米、蜜枣洗好后,就可以包粽子了。先把粽叶头部三分之一处卷成漏斗状,放进一勺米压实再放两颗蜜枣,然后填满糯米,沿着漏斗的边用粽叶一圈圈包起来,丧葬服务用棉线捆结实,棱角分明小巧优雅的粽子就包好了。除了枣粽,还可以将豆沙、猪肉、火腿、蛋黄等包进粽叶。煮熟的粽子散发着诱人香气,一家人围坐桌前,互道:“端午安康”,感受浓浓温情。
门上插艾杀菌防病
“端午插艾是老辈们流传下来的习俗。今天看到菜市有卖艾条的,我就买了一把,分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们。等到五月初五那天,在大门上头插两条,算是个意思。”家住宿城东关的李桂兰老人说道。
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自己住在农村时,路旁、河边都有艾草,端午节前一天,拿着镰刀割一把回家。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把艾条插于门楣上两侧,等到来年端午节才取下。那时,艾条已经风干,人们会拿来做艾熏。
“艾草具有驱寒抑菌作用,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有效抑制多种病菌在空气中传播。端午插艾的习俗,蕴含着人们祛毒防病的美好愿望,在我市城乡一直保留。”王爱荷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插艾条,悬菖蒲,饮雄黄酒,可以起到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作用。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系五彩绳祛病祈福
“在咱们这边,端午节当天早上,很多家长都要给小孩的手臂上系一条五色彩绳。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店里推出的五彩绳手链非常受欢迎。有些家长还要求我们在制作手链时,加入花朵、小动物等造型的金饰或银饰。”在宿城吾悦广场附近,一家手工饰品店的店主对记者说。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据王爱荷介绍,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五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在过去,人们认为,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祛病强身,健康长寿。如今,五色染成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小儿系五色彩绳也很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而且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要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取下,让它随雨水冲走。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随雨水流走,带来一年的好运。时至今日,端午节拴五色彩绳,更多的是家长对孩子生活的美好祝福。
挂钟馗画纳福迎祥
“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挂钟馗画曾经十分流行。虽然说现在跳钟馗这种民俗表演非常少见了,但是在我市灵璧县,还保留着挂钟馗画的习俗。”王爱荷介绍。
钟馗是古人信奉的“镇宅消灾,驱邪降福”之神。过去,每到年节喜庆日子,人们都要张挂他的画像镇鬼驱邪。灵璧钟馗画源远流长,继承唐吴道子遗风,历经宋、元、明、清传承至今兴盛不衰。灵璧钟馗画于2006年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人们挂钟馗画,主要是表达纳福迎祥之意。
在宿州民间,还有端午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人在端午节时佩戴香囊、喝雄黄酒等,多是祈福之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记者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