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逻辑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6 12:4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文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担负着为民族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新时代文艺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根植于一定的经济基础,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传承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向前发展。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养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时代机遇和有效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党的百年奋斗史凝结着新中国文艺创作百年奋进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创作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和品质。只有在文艺创作中科学地对待中华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文艺创作中有效根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新时代文艺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逻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滋养文艺创作的重点任务,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2021年12月,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文艺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肯定了文艺工作者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作出的积极贡献,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党领导的百年文艺硕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强化创新思维,激发创作灵感,在守正创新中创作更多更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

新时代文艺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感悟精神伟力。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一是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二是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

三是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智慧和营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其中的智慧和营养,继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开展“四史”教育,感悟历史伟力,激发自身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第二,加强理论阐释,深化科学研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文艺创作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是加强纵向项目的研究和培育。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基金项目、省部级专项等为依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推进理论创新。

二是加强横向项目的打造和孵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地方政府、省市文联、艺术剧院、文化馆等单位的文化和艺术需求,不断打造文艺精品,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要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相通,实现活态传承。

三是加强民间艺术采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坚定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创作立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高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第三,推动宣传普及,实现方式创新。一是自觉担负起文艺培训、宣传宣讲的使命任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专题培训、文艺交流、文化宣讲、公益讲座等方式向社会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积极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扎实开展“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送艺术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紧密结合,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同时,不断增进自身的人民情怀。

三是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国家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战略契机,在乡村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传承研究、文化产业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培训以及文化产业智力服务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是创新文艺作品呈现和传播的方式方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创新作品的表达形式、渲染方式和传播方法,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第四,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中国气派。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同时,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转播;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创作,背靠深厚的历史传统,面对宽阔的世界舞台,既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又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势托举。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艺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逻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