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段话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总体评价,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角度看,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一个重要判断,说明这种高度契合性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则把这种可能进一步变成了客观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体而言,其一,在宇宙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宇宙观,也就是世界观,主要是指人们对整个宇宙(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特别是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来自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即“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是一种“完成了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在天下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天下观,主要是指人们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分析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所得到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说,“和为贵”“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协和万邦”这种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共产主义是无阶级无国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旨趣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以文学化的想象和幽默的语言描述了马克思与孔子对话场景。在经历过一番长谈后,马克思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位老同志!”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因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都是读过儒学的人,是儒家学说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倡议:“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其三,在社会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社会观,主要是指人们关于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对中国人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观念。例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是符合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规律的,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智慧,因而成为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阐发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未来设想,都存在着诸多契合点。其四,在道德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道德观,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中国人与人和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相通兼容之处,当然,这种相通兼容绝不意味着两者完全一致,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那些共同之处所产生的亲和力或亲和性。
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