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编者按:11月23日,南京百年丧葬服务4000253450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当此之际,重温习近平1992年所著的《摆脱贫困》,有助于更好学习领会《决定》精神。
1992年出版发行的《摆脱贫困》一书,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发端,极具思想价值。20余年后的今天,再读此书,有利于我们更好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理论,以及理论中的思想价值追求。
实践智慧——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翻开《摆脱贫困》,书中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诸如此类的“实践”字眼随处可见,全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条主线。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写道:“路子明确了,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反对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习气,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其敢为天下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实践之风溢于言表。于我国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整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情况复杂,各不相同,要实现我们的伟大目标,一刻也急躁不得、冒进不得,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不能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最后难免变成“客里空”。共产党人的事业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共产党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赐予,而是实践的必然结果。“修行靠实践,功到自然成。”因此,要有一种老实的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坚持行动至上,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去解决事关教育、就业、收入、住房、医疗、社保的民生问题,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辩证思维——照辩证法办事靠得住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呼唤哲学智慧,需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培养辩证思维方式。阅读《摆脱贫困》即可发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即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习近平总是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比如,他提出“弱鸟可以先飞”的论断。他说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问题的关键是,不少贫困地区希望国家多拨资金,多给予关照。关照多一点总不是坏事。但换个视角来看,贫困地区也必须摆正位置: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到自己身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凡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内因让外因起作用,这就是“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在讲到闽东财政经济时,他说:“如果把财政看作是一个钱袋子,从这种观念来看,没有钱了,袋子当然也就用处不大。这是一种陈旧的观念。财政经济决不是只管收支的钱袋子,而是调节经济的大杠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提倡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和解决财政经济运行中的全局和局部、紧缩和发展、增加收入和搞活企业、多办事和量力而行之间的诸多矛盾。他还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透过上述字句,研读这些论断,可以看出习近平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
价值思维——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从1988年9月的《弱鸟如何先飞》到1990年5月离开宁德的赠言《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短短不到2年,多达29篇,12万字的著述,每一文、每一篇都是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如何让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困境突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文章。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提出的“为官四要”: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否则非栽跟头不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坚守寸心不昧,维护公正,伸张正义,维护百姓利益。
造福人民是党的鲜明政治立场、根本原则宗旨、基本价值取向,所以习近平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若问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实现我们的百年目标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个是党的领导;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练好这门内功,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历史素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无论立身修德、做人治学,还是治国理政,不能不从历史中走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不能不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智慧精华厚植根基。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发展难题、推动闽东工作的例子俯拾即是,为全党在学史用史方面做出了榜样。例如,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如,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中,他说参加“合唱团”的各部门、单位,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乐器不同,声部各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唱好主旋律。“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只要有主旋律,有节奏,就有艺术感染力。再如,在强调要念好“人才经”时,引用《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六验”来介绍识人之法。用《墨子·尚贤》、龚自珍《明良论》、李斯《谏逐客书》来分析选人用人标准。
而除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外,他也常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他运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来说明如何处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引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来分析原始社会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特征,说明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
掩卷沉思,正像习近平在该书跋中所谈道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头脑中的“贫困”,获此并树立辩证思维、价值思维方式,培养实践智慧、历史素养,方能真正使学习、研究和工作“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