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更应注重价值传承南京安神丧葬服务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10:15

原标题:传统文化教育更应注重价值传承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8月,南京安神丧葬服务4000253450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等。新版“二十四孝”赋予了孝文化当代内涵。图为新版“二十四孝”图之一。 (赵小雅整理)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那些经典文本之中,具体化为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各种技术技能存在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但传统文化教育还要明了其价值所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世界。那么,从价值层面看,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深远价值影响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本质是什么?本期话题,关键词是“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价值观”——编者

  ■赵金刚

  中华民族重点在文化上的关联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是“五四”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中最高的。对于普通人,或许会问,传统文化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时代越现代,传统似乎离我们越远,我们重视传统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历史也是割断不了的,我们思考中华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必须要面对我们的传统。传统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我们将过去的文化叫做“传统文化”,不如叫做“文化传统”更为贴切,“文化传统”意味着这套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当代影响表现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而最为重要的是,它构成了我们共同心理素质的核心,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可以称得上一个共同的民族,重点在于文化上的关联,中华民族更强调一种“文化群”,而不是血缘上的种族。李泽厚先生指出,随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氓崇拜”等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传统文化基因仍影响着日常生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去看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世界观。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不把自然和社会看成是截然对立的两个世界。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中国人更发展出“万物一体”的观念,认为人与世界上的所有存在物都是有机整体,就仿佛我们是一个共同身体的一部分。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万物一体”,都强调和谐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是孤立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

  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儒释道三种文化形态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都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今天清华大学还以这样的精神作为校训。这些思想层面的价值依然被现代中国人所保存,并未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彻底消失。很多中国人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却在潜意识层面上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儒释道三家的一些内容。

  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伦理原则。这尤其表现在我们对“孝”的强调上,如果说我们共同的世界观与精神追求还不是那么容易被一般人察觉,但“孝”作为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在今天依旧有着明显的体现。“清明扫墓”的习俗至今被延续,每到清明这样的节日,人们都要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以“孝顺不孝顺”作为判断一个人道德的标准,“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在中国人看来,我们的身体直接来自于父母,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我们个人,也属于我们的亲人,尤其是父母。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需要超越的上帝,就可以建构日常生活的大多数伦理规范。孝文化有几项很基本的内涵,比如说自己做了不道德的事儿,有损于父母的声誉,这就是不孝的行为;家庭贫困而不努力工作以养父母,也是不孝的行为;孝不仅仅是要保障父母的温饱,更是要照顾父母的心理需求。孝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往往不被现代中国人“自觉”到,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让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努力实践,一定会有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除了孝之外,“忠恕之道”也是中国人伦理生活当中的重要原则。孔子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自己不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就首先不要这样对待他人。所以中国人多能替别人着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这点不仅仅表现在父母对待子女上,也表现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上。中国人共同的这些伦理原则,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情,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我们伦理生活中最为看重的。

  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历史意识。《三国演义》中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大一统”的历史意识,我们总是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我们将那些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称为“民族英雄”,而那些造成分裂的人往往被我们唾弃。中国人重视统一,还体现在我们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认为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这点自古即如此。例如《史记》就有“天下一家”的观念,在追述周边各民族的来源时,司马迁总是考索至上古帝王,认为无论是什么民族,我们根源上都是一家人。姓氏文化也体现着中国人历史意识,遇见同姓的人,我们往往讲“五百年前是一家”,如果能够追溯到共同的祖先,又总能多出很多共同的话题。现在民间有一些宗亲会,一起祭祖、修家谱,这都体现了我们对共同记忆的重视。梁启超先生认为,“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正因为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悠久的、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才能将彼此视为一家人。“二十四史”等史书记述的都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思维特质。有些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阴阳”观念。熟悉《红楼梦》的人会知道,贾雨村正是用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状态来解释贾宝玉性格的,而史湘云在与丫鬟翠缕讨论世界上的现象时,也认为有阴必有阳,一切都是由阴阳构成的。我们用“阴阳”的观念“合理化”地解释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并对生活提供指导。中医理论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之一。

  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在世俗生活层面有着完整的习俗、禁忌和礼仪。比如说“二十四节气”,它既是农业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也是传统社会的重要习俗,每一个节气下都有一系列的习俗相伴而生,涉及历史、典故、道德、诗词、饮食、游戏、禁忌等诸多方面。今天,在很多地区,依旧按照传统节气来安排日常生活,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与这些节气有关的活动,如“中秋”赏月、吃月饼;中秋观潮从汉代就已经存在,直到今天,钱塘江还有中秋观大潮的活动;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到中秋还要和古时一样舞火龙。节气背后的传统活动,是看得见的传统文化,而我们还要强调的是,每一个节气背后,都有它所代表的独特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自古相传的文化习俗背后的真精神。中秋,我们吃的不是月饼,而是相思,相思的味道比月饼更浓。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讲,并不是“博物馆里的展览品”,它以各种形态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项考古工作,把一些死的东西挖出来展览、供人欣赏,而是立足现实生活本身,更自觉地展示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丰富我们的生活。

  传统体现在价值的现代践行中

  关于传统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有层次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性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史子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服装等器物则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在古代先贤看来,价值性的内容比器物性的东西更为重要,如果器物性的东西脱离它背后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弘扬我们几千年文明当中形成的那些优秀价值,这些价值不仅对当代中国人有重要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比如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被当代的伦理学家视为处理一切伦理问题的“金律”,对解决文明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面对传统文化,有些人更重视器物层面,认为穿上了汉服、弹起了古琴,就是弘扬了传统文化。其实并不如此,仅仅只有这些,而没有传统价值,只是有了传统的皮,而失去了传统的魂。对于当代人来说,即使穿着西装、喝着可乐,但如果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遵理性、行忠恕、素其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传统文化的真正践行者,传统文化体现在对于传统价值的现代践行上。

  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教育,今天也同样要依靠教育。教师首先要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复兴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加强传统文化素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仅仅重视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能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孔子讲“近取诸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说为仁要从最切近的地方入手,要能体察离自己最切近的东西。传统文化的价值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只是我们对很多习惯了的东西没有自觉,我们如果能以一种自觉的态度去审视生活,就会发现传统就在我们身边,而日常生活当中那些最让我们感到要珍惜的价值,往往就是古圣先贤所强调的价值。

  今天,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国需要面对世界、走向世界,但这一切必须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基础,只有这样,在全球化当中,才能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立性,才能为全球化作出独特的中国贡献。(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