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时令民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4 07:36

  (记者 尧天)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全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阳泉地处山西东部,历史悠久,元宵习俗亦有着自己的独特韵味。笔者整理了一些,与关注者一起分享。

  油灯“黄河阵”

  油灯“黄河阵”流行于郊区杨家沟、三泉一带,以荫营镇林里村最为著名。当地民间流传着“阵里走一走,啥病都没有”的说法,认为在元宵节期间走黄河阵可以祛除百病。用走“黄河阵”的活动来企盼平安健康。

  油灯“黄河阵”取材于《封神演义》中三宵娘娘摆九曲黄河阵助纣抗武王之事,系小说作品中的一个情节。油灯“黄河阵”的阵式,多以方形者为广。扎阵时,选村子里开阔的平地,用1.5米的木桩做标杆,依阵图所示,用火柱引孔,插在地上,顺序进行。再用细铁丝或麻绳将所插的木桩联接固定起来。阵内线路横竖各19行,行距1.5米,标杆总根数按全年天数计算,每行标杆19根,加之出入阵口4根或5根,即一日一根,常年是365根,如遇闰年,即为366根之数。木桩绑扎好后,再把糊有五色纸的油灯盏固定在木桩的顶端,完整的九曲黄河阵就制作完成了。

  扎好的阵图,外观呈方形,出口和入口各一个,阵内有多口和不畅通的阵道,俗称大阵套小阵,外阵套内阵。当夜幕降临,糊有五色纸的小油灯点燃,远望景色奇幻;近观曲折回环,灯路如流,形如滔滔黄河之水蜿蜒奔腾而下之气势。游人在阵内如路线走对了,就能顺利找到出口;走错了,就会进入死通道,迂回反复,神志迷惑。现在的黄河阵基本上已不会再设置许多路口,只需沿着走下来即可,游人大可心平气和地漫步。

  元宵之夜,村民顺阵间通路迂回出入,乐趣无穷。每根木棍代表着每一天,游完黄河阵就象征着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摆灯碗

  元宵佳节,平定东部地区,要用摆灯碗来庆贺。摆灯碗十分简朴,就是找一根碗底粗细的木棒锯成两指厚的托盘,将剪裁好的五色纸沿托盘边沿糊成一个直筒状,高15厘米左右,里面点上一盏小油灯。后来也有用圆形的石块、砖块代替木棒底垫的,用小蜡烛代替了小油灯的,形状上也由直筒状演变成了多种多样的形状,诸如莲花型、白菜型及各种动物造型,但仍然称作灯碗。元宵节前后,将这些灯碗摆放在庭院里、窗台上、天地堂、土地堂,以及置于比较显眼的房顶的花墙上。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灯碗里的油灯,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一排排,一列列,非常壮观,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腾飞的长龙,蜿蜒在乡村大街小巷,发出柔美的光芒,美不胜收。只是最近几年有了五颜六色的电子灯,摆灯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牛斗虎

  牛斗虎是一种模拟牛虎形体、习性的民间舞蹈。流传于盂县一带。相传这种民间舞蹈是根据当地流传的一则民间传说而起源。整个舞蹈由2人扮演牛,2人扮演虎,1人扮演人熊。表现虎在人熊挑唆下与牛斗,而终被牛战胜的故事。牛皮与虎皮均以布制成,披于演员身上表演。元宵之夜,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下,在人熊的不断挑唆下,虎牛舞斗起来,“牛”的主要动作有吃草、舔背、肩扛、角顶等;“虎”的主要动作有扑、跳、闪、窜、滚、缩、尾扫等。“牛”气势磅礴,动作刚劲,粗犷剽悍,以进攻为主;“虎”轻盈矫健,蹿、蹦、躲、闪,以防为主。场面紧张激烈,进退有序,真是虎有虎势,牛有牛劲。牛虎相斗招式紧凑,锣鼓铿锵有力,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牛斗虎是元宵节之夜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耍马尾猴

  马尾猴流传于平定县小桥铺村。是一种用马尾作提线来操纵各类彩色纸、泥塑小精怪、人物、傀儡,在锣鼓打击乐和丝竹唱腔的伴奏下表演各类技巧动作和剧目,表演时可做跳、爬、斗等猴子般灵活的动作的民间艺术。剧目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传统戏曲和民俗风情。传统剧目有《青龙抓精》《水漫金山》《二龙戏珠》等。马尾猴要五六个人同时操作,还需两三人协助传递。有的艺人能一边操作一边演唱,有时也会请人来伴唱。表演时,将木雕玲珑小戏台置于高处,内设灯光布景、假山树石,艺人提傀儡于布景前表演,两侧有文武场,观众则在台下围观,别有一番情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常在元宵节期间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敲扇鼓

  扇鼓也叫羊皮扇鼓,流行于平定县东回马山一带。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鼓形酷似团扇,用铁为框,蒙以羊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环尾缀五彩丝穗,样式精致美观,鼓面上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鞭长约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表演时,表演者唱起当地的传统小调,腰间悬挂响铃也发出清脆的响声,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一边跳舞一边击鼓。这种扇鼓集民间舞蹈和曲艺演唱之大成,既能在街头、广场上演出,还能在舞台上表演。主要剧目有《打戒指》《担花篮》《十朵山花》等,形式以集体演唱为主,唱腔悦耳,表演丰富,舞姿优美。马山扇鼓最初是用来祭祖敬神求福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元宵节期间,人们用这种特有的方式来欢庆节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打铁火

  打铁火是平定县锁簧镇朝阳堡村特有的烟火表演艺术,大致分为“炼火”和“打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选择地形,砌造炼铁炉。把精选的矸石碾粉,加水和泥捏制成罐形,再把砸碎的生铁块装入熔铁锅中,并将罐放置在已装好柴炭点燃的炼铁炉内。然后是蒙顶、封炉、熔铁,过去靠人力拉风匣,现在用鼓风机助燃,直至把生铁熔化成铁水;第二步便是把盛满铁水的熔铁锅夹运出来,一人用柳木勺舀起铁水,另一人用打火棒猛击其棍,铁水受震凌空从高处冲撒而下,瞬间喷金溅玉,火花飞扬,灿烂炫丽,犹如天女散花。每年的正月十七和十八,朝阳堡村都要表演千年民间绝技“打铁火”,借以祈福禳灾,表达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吊花纸

  吊花纸是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庆祝元宵佳节特有的一种方式。它是用麻纸染制成五颜六色的彩挂,其上题有大型提笔书写的有关喜迎新春、欢度元宵的经典吉祥词语。元宵佳节时,张挂在村里大街上或各家各户的大门处,两旁再配以各式各样的彩灯,用来装点和渲染节日气氛。移穰村染制的花纸数量很多,每年至少染制数百路(一路又叫一副),四张花纸为一路。丰收年份就更多了,几乎家家要挂一路,用纸量多达数千张之多,花纸不但要组织专人印染,还需有专人编纂词语和书写。题词特点是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其内容除反映民俗民情、祈祷平安、人寿年丰外还加进时代特点和形势需求的相关词语,以格调高雅、严肃向上、正面为主,对群众极具教育意义。吊花纸所用的材料麻纸经过叠纸、捆扎、染色、晾干、镇压、书写等步骤制作而成。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