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2 19:03

原标题: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白事一条龙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想要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就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投入更多关注。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融合,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中国”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就是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厚与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当代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割裂现象,传承与弘扬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弃民族文化的现象。这表现在:一是民族文化消失速度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根据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还有各民族剧种近380种,而到了2013年,则仅剩下286种。

  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当前,有一些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化。这就使得广大群众的文化敬畏感逐渐丧失,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集体退步,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感日益减弱。

  三是传统文化没有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对何为“优秀”传统文化,何为“糟粕”文化也没有明确界定。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火葬厂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

  传承手段较为单一。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也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二是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同时,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三是缺乏现代传播手段。当前的传播手段还主要在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传承与弘扬的方式需进一步完善。一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政府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想要传承弘扬不是单一部门能做的,需要文化、工商、宗教、新闻和建设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而当前,我国各有关部门仍存在一定的条块分割现象,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二是法律法规不太健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性规定不够全面,制度刚性不够,保障工作也不够有力,监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发展,不断融合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想要将传统文化传承好,首先就是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一是要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传统文化源自不同历史时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相对于人类进步的脚步来说,有些文化内核存在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针对传统文化做好梳理和审视,将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摒弃掉,萃取精华,真正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是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如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钻研精神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内容,使之真正发扬光大。三是要坚守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当前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阶段,东西方文化间互相交流,互相渗透。想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绝不能自我封闭。既要海纳百川,也要守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四是要建立传承的保障机制。实施文化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传承人才的培育制度,同时制定关于文化管理和开发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形成利于构建文化传承体系的保障机制。五是地方政府要建立协同宣传机制。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和宣传工作。

  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进行系统性的文化教育

  这里的教育既包括由国家组织的小学、中学、大学及以上的国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备基础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上述两种教育形式无论哪一种,都有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这一状况,制定相关教育制度,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阶段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进行系统性教育,让人民群众将仁爱、敬业、孝顺和诚信等价值理念内化于心,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还要借助实际的文化形式来引导受教育者。如在传统文化课程中,适当的引入文学或哲学的经典名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循序渐进,让人自然地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传承。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培养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来。

  结合当前新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民族文化的基本属性,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种文化日趋封闭,则一定会缺少创新元素,也一定会无法延续下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纵向上随着不同时期不断变化,横向上各个思潮间不断交融,这才形成当前丰富的文化形式。无论任何时代,都是在既有的文化体系下进行传承和变革,不断注入活力,塑造新的文化传统。因此,想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绝对不能抱残守缺,复古守旧。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新时代新文化的基石。要结合当前新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的意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对传统文化做出当代表述,为文化发展开辟出更大的空间。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机制深刻变革,利益结构剧烈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期,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只有调整适应当前时代的变化,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才能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当代文明相互映衬,相互协调,成为新时代的新动力。

  (作者为吕梁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高校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20171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民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8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