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2 19:02

[摘 要] 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是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上说就是要在传承延续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而传承延续。对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有高度坚定的自信,同时要作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在遵循变与不变规律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领导干部身处大变革时代,在领导实践中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以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需要,应当把握好什么该变、什么不能变,懂得怎样继承、怎样创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变与不变;本末;融合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70(2018)05?0104?03

[作者简介] 钱逊,清华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人类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脉相传,而是从多个不同的地域并行地生存、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以及不同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文化。然而,无论哪种文化,其发展都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

一、文化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文化发展中不变的是它的根本特质、精神、核心价值,变的是其根本特质、精神、核心价值在不同时代环境条件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前者是本,后者是末。也就是说,文化发展中其根本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其枝节的具体表现。而不变的根本正是通过变动更新的具体形式而传承延续。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传承延续,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而延续。目标是迎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开创中华文化发展新的辉煌。这里需要研究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要认清文化发展中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变动的?哪些是本,哪些是末?二是要研究怎样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把变和不变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搞清楚这两个问题,离开传承延续笼统地谈创新发展,就会有失去方向的危险。

二、文化的根与魂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末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指的是文化发展中不变的那一方面。也就是其根本特质、精神和核心价值。它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始终。不是只指古代,不是只指1949年以前。它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到今天,以至长远的将来。作为民族的根与魂是不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一旦遭到破坏,民族的生命也就终结。

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意味着它是我们立足的根本、生命的灵魂。而不只是某种可资借鉴、应用的资源。它的意义在于是根,是魂,而不是在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近7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以至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都植根于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个根与魂。

就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来说,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驱,在“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价值的引导下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多方探求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重要文献,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用的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典型作品。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带来迅速发展。中国面临着学习先进文化成果、变革发展、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这个变革不是要改变或抛弃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全盘西化等主张所以错误,就在于他们没有认清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与根,没有认清文化的本和末,把中国一时的落后归因于传统文化的落后和错误。可以断言,改走西方道路,抛弃中华文化这个根和魂,结果必将导致民族的衰亡,成为西方文化和其它民族的附庸。

所以,对于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有高度坚定的自信。以笃信不疑、坚毅不屈的态度,在延续发扬民族魂的基础上开创前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必须创新发展。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新发展又必须建立在维护、延续根与魂的基础上。想用其它什么文化或思想替代中华传统文化根与魂的地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文化随时代发展而变迁,这个变不是根和魂的变,只是不同时代条件下文化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

三、变与不变的本末关系及相互连结

文化发展中不变的是本,变的是末。二者又不是截然二分,而是互相连结在一起的。文化的传承延续不是简单地保守已有的一切,更不是回到过去。传承延续必须与时代同步创新发展。传统的精神、思想、核心价值,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不变的根与魂,要通过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对传统文化要作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民族精神,或说民族魂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古今,是支撑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能克服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力量。而它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又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爱国主义传统的延续传承,本身就是变和不变统一的过程。不变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传承延续和发展。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有过对岳飞的批判。说他抗金的行为不能称为爱国主义,不应赞扬而应批判。理由是他抗金忠于的是宋代的封建王朝,忠于的是徽钦二宗两个封建皇帝。所以岳飞只是封建王朝的奴才,不能称为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这样看问题,就是没有认清变与不变的相互连结,不懂得不变的精神正是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传承。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根本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核心价值观和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历史始终而形成爱国主义传统。但其具体的内容和表现,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而有不同。岳飞处于宋代,他精忠报国只能是报宋王朝。而他一生所作所为体现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则是超越时代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传统不是抽象的,它就存在于苏武大漠牧羊、岳飞抗金还我河山、林则徐禁烟抗英等具体事迹之中。如果以为这些都只是为当时的王朝服务,因而不能称为爱国主义,那么试问如果抛掉了这些,我们还能到哪里去找爱国主义传统?

所以,不变的根和魂就存在于变化着的具体时代内容和形式之中,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传承。变化的是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它的根和魂。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变,正是为了不变的根和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和传承。分不清变和不变的本末,不懂得它们之间的连结,因为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否定和抛弃不变的根和魂,就如倒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一起倒掉。因此,不可不慎。

四、遵循变与不变的规律,实现有效“结合”

从根本上说,全球范围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共同的命运,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多元文化并存目标是一致的。正如《周易》所说:“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只有依靠全人类不同文化的智慧共同来完成,而不可能由某一种文化独立解决。所以,在遵循变与不变规律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融合,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怎样结合?

一方面,以己就人,相向而行。一种文化进入他文化的地域,首要的问题是与当地本土文化相适应,如此方能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佛教进入中国,基督教传入中国,都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如此。毛泽东强调,要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他用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来说明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用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来说明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用“实事求是”说明党的思想路线等,也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相互学习吸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中国传统儒学都分别吸取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发展了自身。同时拉近了二者的关系,为彼此的对话创造了条件,最终促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存的统一的文化体系。刘少奇取中华文化关于修养学说之长,补马克思主义这方面之短,创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经典之作,建立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学说,正是二者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典范。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赋予中国传统修养学说新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结合,从人类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最后的目标将融合为一,形成统一的人类文化。这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过程。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