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奔向美好丨传统文化新活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0 09:41

  2022年3月4日,白事服务陕西省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的演员在合阳县文化馆演艺厅内为观众表演提线木偶剧《闹春》。近年来,陕西省合阳县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在当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恢复传统剧目演出、开设免费“周末剧场”等方式,让居民领略传统非遗的魅力,支持合阳提线木偶焕发生机与活力。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2022年,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奋斗中,在城市,在乡村,在学校,在工厂,在文化场馆,在田间地头……传统文化正不断散发出它新的活力。

  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小朋友在位于合肥市的安徽博物院体验皮影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新华社发(许昊摄)

  2022年6月9日,“90后”重庆小伙辜国强在组装花丝镶嵌作品“凤引九雏”。花丝镶嵌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辜国强偶然接触到花丝镶嵌技艺并迅速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手艺。拜师学成后他建立了工作室,探索利用这门传统工艺制作适合现代人佩戴的饰品,以创新的手段重塑老技艺,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2022年5月2日,村民在贵州省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检查苗族绣品。乌吉苗寨是黔东南州苗族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近年来,当地积极挖掘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带动村民从事苗族传统刺绣、蜡染等手工制品生产与外销,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华社发(范晖 摄)

  2022年7月22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举行龙舟文化节活动,殡葬一条龙参赛龙舟队在镇远县 阳河上集结(无人机照片)。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将龙舟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龙舟比赛、龙舟巡游等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游览。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2022年5月25日,湖南省资兴市鲤鱼江完全小学的学生在练习戏曲基本动作。近年来,湖南省资兴市积极推进传统戏曲进校园,通过设立培训基地、兴趣班、“第二课堂”等形式,邀请专业戏曲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京剧、花鼓戏等教学辅导,让孩子们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新华社发(李科 摄)

  2022年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32届旅游那达慕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开幕,群众马队方阵在开幕式上表演。如今,文化、旅游融合已成为推进内蒙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催化剂”。新华社记者 王泽聪 摄

  2022年3月1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工人在验收即将完工的“唐娃娃”。这些“唐娃娃”被发往北京作为冬残奥会的礼品。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22年5月26日,黄河老腔艺术团的老艺人为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城关南新幼儿园的孩子们传授黄河老腔。每周四、周五,老艺人为幼儿园的孩子们传授黄河老腔,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将传统的唱腔特色与时代特色紧紧融合在一起,传承创新演唱内容,让传统文化根植娃娃心底。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22年2月7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龙山镇,“龙里太平花灯”艺人刘江(前)在村附近的山顶上指导年轻人练习花灯戏。“龙里太平花灯”是流传于贵州省龙里县龙山镇的一种古老戏曲剧种,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与支持下,已传承发展出“生旦净丑”剧唱、台上台下互动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22年2月10日,天津杨柳青画社的青年传承人团队成员在创作冬奥主题年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兴于明末清初。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2022年1月19日,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的青年演员在石家庄大剧院排练厅排练。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的作用,挖掘和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加强经典剧目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定期组织青年演员带着经典剧目参加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基层惠民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中国传统评剧艺术。新华社发(闫志国 摄)

  

  2022年10月10日,在北京展览馆,观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第五单元“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厅拍摄展示代表性非遗作品和文创精品的博古架。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2022年2月10日,长沙博物馆开展投壶体验活动,吸引不少小朋友参与到这一传统游戏当中。投壶即“投箭入壶”,是一种古代宴饮的投掷游戏。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2022年5月13日,在位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商店内,以铜奔马和抗击疫情为主题设计的“绿马头套”十分抢眼。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以铜奔马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让文物走进生活,受到人们喜爱。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2022年5月17日在成都博物馆拍摄的汉代陶说唱俑和其文创产品(左)。近年来,成都博物馆打造文创品牌,培育孵化优秀文创产品。文创产品设计师通过对“镇馆之宝”石犀、汉代陶俑等文物进行多元化设计,将文物变成“萌物”,广受人们的欢迎和追捧。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22年11月4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的大运河1986文创园启用,观众在文创园的中国榫卯技艺体验空间参观古建筑积木。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22年9月2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观众在展览上参观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2022年5月1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青铜纵目面具文创冰箱贴。近年来,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成果陆续公布,带动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销售热潮,一些文创产品取材于发掘出土的金面罩、青铜器等文物,受到人们的欢迎。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这是2022年9月4日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的“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上拍摄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2年7月30日,小观众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2022年6月10日,在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理化室,技术人员进行中药材农药残留量检测的前处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近年来,当地重视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采集、保护和研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实现中药材全产业发展。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022年7月16日,入伏首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为孩子贴“三伏贴”。新华社发(司伟 摄)

  2022年10月20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古籍修复师茆可人进行古籍修复。作为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不断推进中医古籍传承和保护工作,目前藏有古籍3.3万余册。近年来,图书馆运用数字化手段,使中医古籍更好服务中医药教学、科研及医疗。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2年8月21日,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煜正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员工在晾晒新采摘的五味子(无人机照片)。位于秦岭腹地的洛南县依托独特的山水优势和气候条件,借助苏陕协作的对口帮扶,形成以五味子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种植,同时积极发展五味子苗木繁育,加大系列产品的研发力度。五味子成为当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金串串”。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22年11月25日,“奋力”轮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停靠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准备进坞并在此安下“新家”。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已有150余年历史。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也是拥有百年记忆的城市工业遗存。百年古船入驻百年船坞,将讲述一段新故事。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2年7月30日,观众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内参观。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的职责。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