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通讯员 李国全
见多了生离死别,火葬厂殡葬业从业者是否会暮气沉沉?在今年举办的首届广州市殡葬职业技能竞赛中,有两位“90后”选手获得一等奖和“羊城工匠”称号。虽然两人的岗位、职责不同,但她们不约而同地用朝气和温情坚守了下来,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
“90后”殡仪馆业务员刘小庆:
用心构思每一场告别仪式
“家属的感谢让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写得一手大气的挽联,用心构思每一场告别仪式,9年来,“90后”湘妹子刘小庆一直坚守在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业务员的岗位上。
“在送别中为逝者亲属带去慰藉,这是一个殡葬人应该做的。”她说。
坚守初心
高中时,因为电影《入殓师》,刘小庆觉得看似冰冷的殡葬行业也有着温情的一面。抱着好奇,2011年刘小庆进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修读殡仪服务专业。
刚开始学习时,刘小庆也有些担忧,但真正深入一线实习后,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了。刘小庆回忆,一个雨夜,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女儿来到殡仪馆说“女儿想见爸爸了”。原来,这位母亲上午送丈夫来殡仪馆时,女儿没有来。当时,殡仪馆的师傅们都已下班,看到这对孤零零的母女,刘小庆不忍拒绝。
看到逝者的脸时,母亲忍不住大哭起来,小女孩也不停地呼唤“爸爸”,边哭边问“爸爸为什么不回答我呢?”看到这一幕,刘小庆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离开时,小女孩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我的心又被重重地一击。”刘小庆说。
一周后,这对母女来殡仪馆办理后事。在火化丈夫遗体前,母亲拜托刘小庆将女儿带离火化车间。看小女孩哭得厉害,刘小庆一边为她擦拭泪水,火化一边安慰说:“你爸爸只是去旅行了,等他周游完世界就会回来陪你的。”小女孩则半信半疑地望着刘小庆说:“那我要去跟爸爸说一句‘再见’。”
“那句‘再见’,绝望中透着希望,一直让我的心难以平静。”刘小庆说,这次经历让当时即将毕业的她坚定地选择留在殡葬行业工作。
用心道别
2014年,毕业后的刘小庆正式进入花都区殡仪馆工作。业务洽谈、司仪主持、挽联书写、插花……在不同工作岗位的历练中,她逐渐成为一名“多面手”。
“我很重视每一场告别仪式,因为这不仅是生者与逝者最后的道别,更是生者表达内心悲伤的最好方式。”刘小庆表示,每一场告别仪式前,她都会和家属沟通,了解逝者的生平,将逝者的过往凝结在挽联和悼词中,让家属得到慰藉。
刘小庆回忆,有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没有悼词也没有答谢词,逝者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回顾了两人以信相识、相爱多年的点点滴滴。然而,在仪式开始前,妻子已伤心到无法诉说。刘小庆接过信,读到最后还是没能忍住,也伤感起来。“那是我读过的最美的信。”刘小庆说。
从业近10年,刘小庆在告别仪式中见证了人们表达哀思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少家属没有选择传统哀乐,而是会选择逝者生前喜欢的歌曲。”刘小庆说,花都区殡仪馆的告别厅有一架钢琴,时常传出离别的音符,但每一段音乐都让冰冷的告别多了一丝温度。
“作为一名殡葬工作者,要以慈悲为怀之心,让每一位逝者安详走完最后一程。”刘小庆表示,这是入学第一课上老师给予他们的叮嘱,她坚守到了现在。
“95后”墓地业务员杨江萍:
节地生态葬已逐步被接受
“殡葬工作是向死而生的。”“95后”云南姑娘杨江萍已经在新塘华侨公墓担任墓地业务员5年。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用温情的服务,兜住逝者家属的悲伤。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让逝者安息,更多是带给生者慰藉。”她说。
电话里的惦念
高考前,杨江萍的一位亲人因病离世。没能见到至亲最后一面,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我很想亲自帮她设计墓碑。”抱着这一念头,杨江萍在大学选择了陵园设计专业。
殡葬文化、陵园服务、葬祭礼仪、绘图软件、陵园植物……通过一次次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杨江萍对殡葬行业有了更多认识:不仅是纪念逝者,更要给生者力量。在毕业设计中,杨江萍用了半年多时间,融入自己的思念和思考,终于圆了为至亲设计墓碑的心愿。
2018年毕业后,杨江萍来到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进入新塘华侨公墓担任墓地业务员,负责墓地业务洽谈办理、墓地管理等业务。虽然这些“窗口”工作不会直接运用到陵园设计的专业技巧,但在和逝者家属打交道时,她对大学时领悟到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听咨询电话是杨江萍的工作之一。她记得,曾有一位阿婆经常打电话到墓园,每次通话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中午上不上班?”“几点下班和上班?”在一番仿佛家人间关心的话题结束后,两人就聊起了家常。
起初,杨江萍没有太放在心上。但时间久了,她留意到,似乎阿婆打来的电话大多都由她来接听。
有一次,在和阿婆聊完家常后,电话线那头传来阿婆的声音:“靓女,谢谢你,你每次都耐心听我说这些事,真是麻烦你了。”
那一瞬间,杨江萍的内心似乎被击中了。“原来阿婆也认得出我的声音。”杨江萍说,那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殡葬行业除了让逝者安息,更重要的是给生者慰藉,“有的老人生活很孤单,可能只有我们的电话号码,一根电话线连通的不仅是几分钟的来电,更是生者的惦念”。
殡葬观念变迁
5年来,杨江萍不仅在殡葬行业感受到了给予他人慰藉的价值感,也见证了殡葬观念的悄然变化。
平时,杨江萍会参与推广普及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工作。她回忆,曾有一位老人家想把4位家人的骨灰从骨灰楼安放到墓地。在介绍墓地之余,杨江萍也向这位老人推荐了草坪葬——在草坪葬区旁,会有一块碑刻上所有逝者的姓名,一家人的骨灰可以葬在一起,一同回归大自然。一段时间后,老人家来找杨江萍办理了草坪葬业务。
自2010年启动草坪葬以来,新塘华侨公墓每年都会举办落葬仪式。杨江萍说,有一年的落葬仪式上,一位女士和她说的话让她印象深刻。“那位女士说‘我先生很喜欢大自然,他觉得和大地融为一体才是他的归宿,希望尽自己最后一份力为生态恢复作出一丝贡献’。”杨江萍表示,节地生态葬已经逐步被人们接受。
如今杨江萍有了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同事。虽然大家入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在杨江萍看来,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服务,改变人们对殡葬行业的固有认知。
“生离死别始终是人们内心难以跨越的心理屏障,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服务,让这道屏障能变得柔软,让人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杨江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