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安神殡仪4000253450南京市2024年清明长江公祭活动在栖霞区八卦洲洲头公园举行,683位江葬亲属参加公祭活动。由此,江苏省民政厅组织的“清明走基层”媒体活动也拉开序幕,记者在徐州新沂、连云港和扬州等多地的社区乡村进行走访,了解围绕群众的“逝有所安”,江苏各地在移风易俗和丧葬礼俗改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南京推广江葬30多年,超过一万市民选择
“长江公祭移风易俗,绿色清明思念绵长”。当天上午,南京风和日丽。活动伊始,市民纷纷在祈福卡上写下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然后将卡片系于气球上,在主持人“放飞”声后抛入长江。随后,在哀婉的小提琴旋律中,承载着浓浓思念之情的气球冉冉升空。结合清明主题,江祭活动以诗朗诵、服饰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展现清明文化。其间,穿插殡葬知识问答,在增加互动性的同时达到宣传殡葬改革政策的目的。活动尾声,4名礼仪人员手捧鲜花篮,缓步行至鲜花入江口,引领亲属们将敬献给江葬故人的鲜花逐一撒入长江。
70多岁的凌老先生诵读了他亲笔撰写的祭文,感念母亲善良勤俭持家的美好情操。据悉,老人的母亲在2023年选择了江葬。今天能以如此隆重的仪式祭奠母亲,凌老先生内心久抑难平。
据市殡葬管理部门介绍,南京自1991年开始实施江葬,已举办40次,约1.3万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近年来,不少市民愿意选择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目前全市有近5万人选择生态葬,14.3万具骨灰进入骨灰堂,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34.9%,绿色环保生态理念渐入人心。
按照南京殡葬部门计划,今年全市各区将组织社区共祭,还有多场文明新风进社区活动。
新沂某村“八条约定”减轻村民负担
如果说城市绿色生态殡葬借助了南京江葬这样新颖、市民也能接受的方式,那么农村在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如何推广?记者在江苏省生态村文明建设示范村、新沂市邵店镇朱圩村,村干部给我们讲了这样的沿革——
“从1983年起,村里制定了符合当时本村实际的红白事办理标准,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同年新沂市殡仪馆投入使用,村民去世后遗体都去这里火化。”1985年,朱圩村就引导村民,将白事吹哀乐的方式改为播放哀乐,取消烧纸轿、送丧等陋习;1987年村里建了灵堂,集中摆放骨灰盒; 1993年,又对红白事宴席桌数“限高”:所有宴席不超过8桌,每桌不超过150元;2004年又规范了婚丧嫁娶相关事宜;2016年规定丧事取消使用鲜花圈(子女除外),不用蓝拱门,喜事禁止燃放烟花……朱圩村移风易俗有“八条约定”,引入文化新风尚、志愿拿积分等,推动村民走进文明乡风。
村干部告诉记者,30多年来,这些措施的推进,帮助朱圩村群众减轻人情负担300余万元。村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低偿或无偿为村民操办红白事。村民的家庭负担节省下来了,村里投资300余万元建成文化广场、公园、文化长廊4个,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超市、爱心聊天室、四点半学堂等,弘扬社会风尚,推动乡风文明。
文明新风建设一直在路上。2023年8月初,村民代表大会专题讨论移风易俗新提倡:红白事庄邻一率不再坐席,改为赠送油米面。当年9月19日,党员张君娇闺女出门,是村里第一个“不摆宴,送油米面”新规的执行者。
江苏近年3万人选择不留骨灰生态葬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丧葬礼俗改革,大力推行绿色生态殡葬开展殡仪服务领域专项整治,让文明殡葬、生态安葬、厚养礼葬成为群众自觉行动。”江苏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何正标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全省各地围绕建成“逝有所安”,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和丧葬礼俗改革,以人文生态、公益惠民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群众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大力营造文明丧葬新风。十四五”期间,各设区市、县(市)将全面完成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建设任务,实现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全覆盖。把新建、改扩建10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最近三年,共完成350个殡葬领域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对41个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激励支持;省级层面下拨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奖补资金近亿元,撬动各地总投资超60亿元,持续推进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建设和管理。
“全省可用墓(格)位从281.4万个增长到915万个,可使用年限从5年提升到16年,保障城乡居民骨灰安葬服务需求。”江苏围绕公益、生态、人文理念,加强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培育文明殡葬新风。目前全省共建成生态墓园996处,提供近160多万个节地生态安葬墓(格)位,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均已出台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态葬法的人数达3万人,每年生态葬奖补资金近6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