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百韬死后风波不断:尸首被同僚搬回南京,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遗孀自掏腰包购买墓地
2024-10-27 12:14
发布于:天津市
导读:
194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伪政权,在输掉辽沈战役后仍旧死性不改,依然打算集结兵力负隅顽抗。
此时粟裕大胆提出和国民党决战,认为敌我实力已经发生决定性变化,而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能够实现战役协同,彻底在徐蚌地区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加速全中国的解放。
而摆在粟裕面前的第一个棘手目标就是国军大将黄百韬手底下的五个军。
国民党军队
好在国民党那边的黄百韬、刘峙、蒋介石三人,一没有发觉第三绥靖区的何基沣、张克侠二人是我党潜伏十多年的老党员。
二在于国民党对此地集结80万人打解放军60万人的作战计划信心十足,丝毫未察觉我军全歼黄百韬的意图。
大决战淮海战役剧照
后来在粟裕的灵活调配下,黄百韬连带着他手下的5个军12万人被我军歼灭在碾庄地区。
黄百韬也死在了溃散的途中,后世对于此人的死法有两种言论,一种是说黄百韬死于我军枪炮,另一种则是说黄百韬是吞枪自杀。
死于枪炮这个说法在过往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同,但随着各种资料的陆续纰漏,我们发现后者黄百韬自尽的说法更为值得相信。
因为这条重要线索,出自黄百韬要好同僚杨廷宴。
黄百韬旧照
逃亡途中
当年在黄百韬兵团灭亡在即时,25军副军长杨廷宴由于跟黄百韬关系要好,赶紧拉着黄百韬换上士兵服装,打算趁乱向南逃跑。只可惜年近五十岁的黄百韬,跟绝大多数国军高级将领一样,不善于奔跑。
还没跑出几公里,就开始手脚麻木酸痛无比,此时黄百韬心中的郁郁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在隐蔽歇息时,黄百韬发出了后世知名的“三不解”。
“一是,为什么他会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二是,在新安镇驻扎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要如此笨拙地使用一条浮桥,在运河两岸耗费了三天。三是,李弥既然要东进救援七兵团,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就掩护自己西撤?”
淮海战役地图
说出这三问之后,黄百韬认为自己深受蒋介石敬重无以为报,而且他也不认为自己被解放军俘虏后能够受到什么优待。
与其被俘虏遭到后人耻笑,不如自尽留个清白免得同僚嘲笑,也可以保全妻儿让其免受猜忌。
想清楚后,黄百韬从贴身衣物中掏出一个铜质铭牌给杨廷宴观摩。杨廷宴拿着这个铭牌,不解地指着上面的数字17以及背面的来宾证。
黄百韬此时才有些得意地给杨廷宴解释说,这是蒋委员长当初亲手发给他的来宾证,只要凭借这个证,他就可以随意出入总统府,这个数字代表这他黄百韬是第17个被授予的,足见当时蒋介石有多么器重黄百韬。
说完黄百韬就直接推开杨廷宴,直接吞枪自尽,这一场景让在场的杨廷宴有些难以接受。数十年共事的同僚上司,就这么吞枪殒命在这荒凉的土堆附近,一时间杨廷宴情难自禁忍不住哽咽起来。
由于害怕被解放军发现,杨廷宴只好将黄百韬草草埋葬,为了日后可以回来这里收敛黄百韬的尸体,杨廷宴将黄百韬给予的来宾证,放进尸体衣物的口袋中,当做重要的证物。
做完这一切后,杨廷宴继续南逃。但是他那里逃得过解放军的进军速度,没多久就被解放军俘虏,只不过当时解放军战士认为他是一般的国民党逃兵,也就没有过多的询问,就把他和众多的俘虏关在一起。
要说国民党军官打仗指挥不行,但是搞些小聪明那还是有的。杨廷宴了解过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对于俘虏要求回家一般都会允许,而且还会发放必要的路费。
于是杨廷宴就找到看押他的解放军战士,说他是被国民党抓壮丁才过来的,希望解放军给点路费让他回家,还添油加醋的说自己家中还有老母妻儿,几个弟兄死的就剩他了。
身为穷苦人出身的解放军们听见自然是心中不忍,赶紧找来这边主事的班长,简单询问一波后,就给了他干粮和路费跟其他回乡的俘虏一起离开这里。
杨廷宴连忙感谢地离开解放军驻地,不过路上他想起附近经常流窜的野狗可能会破坏自己草率挖掘的坟墓。杨廷宴咬咬牙又返回当时埋尸地点附近,正好此时附近村庄居然还有几户人家逃回村庄做饭,杨廷宴赶紧跑到村里,敲开一户人家。
这户家主名叫陈文吉,杨廷宴上前下跪求陈文吉,说自己把亲哥哥埋葬在附近不远的土丘当中,他做了简易的标记,希望陈文吉之后能帮杨廷宴照看一下,将来杨廷宴会回来迁坟的,说完就将路费的一部分交给陈文吉当做答谢。
陈文吉面对金钱自然是不收,他当面向杨廷宴表示不就是看坟,这是小事让杨廷宴赶紧回家。杨廷宴虽然有些不放心,但时间不等人,只得感谢陈文吉一番后,踏上返回南京的路途。好在有解放军给的路费,虽然一路劳累杨廷宴还是回到了南京。
告知详情
他先找到了当时的老长官顾祝同,向他叙述黄百韬五个兵团被围攻时的细节,以及逃亡中黄百韬自杀的真相。
顾祝同听完后感慨万千,又将此事告知蒋介石,并让杨廷宴到后方上任一个闲散差事,让他好生休养一阵子,继续报效党国。
此时正在为徐蚌战场损失60万精锐而恼火的蒋介石,一听自己最为器重的黄百韬自尽了,再对比自己黄埔嫡系的表现,立马大发雷霆要求将黄百韬的尸体抢回来,只可惜此时解放军都快打到长江边上了,蒋介石只能就此作罢。
此时的杨廷宴赶到上海黄百韬家中,向黄百韬的家人们报丧。
得知消息后,黄家上下无不痛哭流涕,其中就有黄百韬留在上海,用来照看家人的贴身副官李文正。李文正表示,希望杨廷宴与他一起去找回黄百韬的尸首。
但此时的杨廷宴哪里还愿意去解放区,他已经有了美差,于是杨廷宴借口赴任温州,没办法去蚌埠。
黄百韬的家人们只能求助李文正,李文正本身就是靠黄百韬才飞黄腾达,也就没有回绝答应黄百韬的妻子,将黄百韬的尸体迁回来。
在向杨廷宴询问坟墓具体地点后,李文正得知在碾庄附近村庄,只要找到一名叫做陈文吉的人,说有一名国军士兵来拜托他过来迁坟,就能找到黄百韬的尸首。
李文正得知情报后,觉得事不宜迟打算出发,结果撞见黄百韬的老同学张进叶前来吊唁,两人交流一番后都觉得得把黄百韬的尸首带回来,让他好好的入土。
此时前线国军正在颓败,这两人乔装打扮之后,费了好大力气才带着钱财进入碾庄附近的五河县,打算寻找陈文吉。
此时解放军已经大举向南进攻国统区已经岌岌可危。
两人迎着奔涌而来的逃兵难民,艰难地来到碾庄附近,找到了陈文吉。
此时的陈文吉才感觉事情不对,那名国民党士兵才走了不到一个月,家里就迎着兵荒马乱地赶过来迁坟,看来地里埋的那人身份不简单啊。
于是,有些害怕的陈文吉赶紧带李文正两人,来到长着芦苇的土堆旁。
上面有着他用小石块摆的记号,周围还有打扫的痕迹,这让李文正二人大受感动,赶紧拿出钱财答谢陈文吉。
陈文吉本身也是受人之托自然是没什么微词,不过他还是提议一切从简,要不然过不了解放军的盘问。
这一句话提醒了李文正,本来他们是想要给黄百韬买上一口上好的棺材妆殓黄百韬后,在返回国统区,这不是让解放军抓现行吗?
想想现在兵荒马乱的富人都跑到南边了,扛着一副上好的棺材不是告诉解放军这边有问题吗?于是李文正二人对着陈文吉一番感谢,还专门拿出一笔钱让其代买一口普通棺材,再买些干草铺在棺材底部冒充穷人。
随后陈文吉就去县里,二人开始在冬天中开始思考如何把黄百韬从坟中。
要知道冬日的泥土坚硬的好比山上的岩石,于是二人让陈文吉的儿子割掉周围已经干枯的芦苇焚烧这片土地,打算等土壤解冻后挖掘黄百韬的尸首。
结果当二人把坟挖开后就傻眼了,眼前的黄百韬尸首早就开始腐败变形,完全无法通过面容和体型辨别身份。于是李文正忍着尸臭亲自上前,从尸首上摸出一枚编号为17的来宾证。
李文正这才难过地跪在坟旁磕了几个响头,伙同张进叶慢慢地将黄百韬的尸首从地里抬了出来,等到陈文吉买来棺材后将其妆殓入棺。
走的时候,陈文吉还让他们去雇一辆驴车,走渡口过运河,说那里解放军少而且离国统区近。
李文正和张进叶自然是十分感谢陈文吉,又给他一笔钱财当做封口费。
就这样两人雇着驴车慢悠悠地朝着渡口前行。好在同行的张进叶是徐州人,在当地口音的掩护下,两人有惊无险地来到渡口,结果就发现这里居然设了一个解放军大型哨卡。
原来这里是附近唯一的渡口,解放军为了防止敌特,偷渡搞破坏威胁人民安全特意加强了渡口的守备。
这下李文正和张进叶变得有些忐忑了,好在解放军战士发现了两人这种驴车拉棺材的奇怪组合,亲自上来盘查。二人不得已打开棺材,解放军战士迎着尸臭,检查一番后发现里面的尸首最起码都死十几天了。
还好两人都被吓傻了没有做过多的举动,没引起解放军战士的注意。
解放军小战士见到二人和棺材内都没有违禁品,而且棺材这么寒酸尸首下面还铺着稻草,认为不过是一个穷苦人家赶着回家安葬罢了,于是就给他们批条放行。
就这样李文正和张进叶才到达国统区,找到当地的士绅联系到国军。国军派人核实了二人身份后,赶紧派兵过来接应二人。
就这样李文正和张进叶才到达国统区,找到当地的士绅联系到国军。国军派人核实了二人身份后,赶紧派兵过来接应二人。期间李正文还用电台通知南京,让其尽快将黄百韬的尸首运回南京。
当时国民政府高层得知情形后,立马就派专人用内河炮艇,载着黄百韬的棺材运回国统区首府南京。
之后,蒋介石命令国防部参谋次长代表总统主持公祭大会,并追授黄百韬为国民陆军二级上将,公祭期间蒋介石曾感叹:
“黄埔精神不死!”
按照在场白崇禧附和李宗仁的说法:所谓黄埔精神不死,实质为“黄埔学生不肯为老蒋死,而为老蒋死者非黄埔出身之人。”
这次公祭大会事件对于我解放军来说也是件好事。碾庄打完之后,解放军一直为没能抓住黄百韬而懊恼,现在南京方面居然传来公祭大会的消息,这就表明黄百韬已经死了,解放军大获全胜啊。
至于黄百韬尸体是怎么到达南京的,这对于着眼于解放全中国的解放军来说不足为虑。
再说了中国人都讲究叶落归根人死为大,何必为难死人呢?
人走茶凉,可怜妻子无人看
再说,黄百韬的尸首在公祭大会过后一直停留殡仪馆无人照看。
当时解放军都开始准备渡江战役了,国民政府早就乱作一团,更不可能为一个死人操劳,所以早先定下的下葬流程就这样中断。
最后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算是看透了人生,她亲自花钱求人将黄百韬葬在明朝名将李文忠的坟墓旁。
现在黄百韬的墓地依然在李文忠墓旁,在2004年时,黄效先也就是黄百韬的儿子,还专程来到南京为自己的父亲扫墓。
结语
后世海峡两岸对于黄百韬尸首如何运送到南京的事情,一直是众说纷纭。
好在1983年,年老的陈文吉之子陈明远,才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印证了杨廷宴所说的话,让人们了解到当时发生在淮海战场内外的小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