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本科教育为行业提质发展夯基安神殡仪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1 01:10

近日,安神殡仪4000253450民政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民政职业大学迎来了第一批现代殡葬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本科层次的殡葬职业教育。

如何进行死亡教育?如何用专业技能办好“身后事”?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抚慰逝者家属?如何不畏偏见认识生命的价值?……随着殡葬本科专业的诞生,殡葬从业人员的学历门槛也逐步提升,殡葬这个冷门行业被推至聚光灯下,民生需求被关注和满足,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也迎来新契机。

提升学历门槛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身穿防护服、戴着白手套、手拿专业器具……今年34岁的杨玉成,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青山园殡仪馆从事入殓师职业已有12年,接触并服务过的逝者已有上万人。为逝者化妆、更衣、有时还需要整容还原,尽可能地恢复生前样貌。杨玉成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离去,留给逝者家属的最后一眼是完整、干净、得体的遗容。

殡葬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据悉,殡仪服务包括接运、沐浴、入殓、守灵、出殡、安葬和丧葬礼仪服务等。殡葬行业从业人员被称为死亡的“摆渡人”,提供“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的殡葬服务,赋予民生服务以温度。

殡葬行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培养。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民政职业大学在开设本科层次的现代殡葬管理前,已有近20年专科教育。现代殡葬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殡葬文化学、殡葬管理学、殡葬信息与智能技术、殡葬服务项目、策划与主持、遗体防腐整容技术、遗体火化技术、殡葬设备故障检测与维修等课程。毕业考试合格后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锋看来,现代殡葬的研究与实践已拓展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更高领域,我国殡葬事业正面临转型升级,殡葬行业从传统的殡礼服务、葬礼服务和祭祀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层次,向人文殡葬、生态殡葬和科技殡葬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发展层次转型升级,亟需培养一批复合型高层次技术人才。

就业率为何那么高

殡葬行业人才需求量大,然而在此番民政职业大学设置殡葬本科专业之前,我国仅有8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每年培养上千名毕业生,但殡葬行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庞大,仅殡仪馆每年的人才缺口在1万人左右。

今年4月,一份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录用人员名单引发舆论关注,一份遗体火化工的职业,只要求大专学历,最终录用的皆是名校本科、硕士毕业生,其竞争激烈水平可见一斑。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殡葬专科专业已有20余年,该校教师赵宇曾坦言,殡葬专业就业率可达100%,薪资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报考竞争较为激烈,录取分数线已连续三年超过本科标准。

随着殡葬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投入殡葬业,成为该行业的主力。

殡葬业高就业率、高收入的传闻不断,令人心动。殡葬业真的轻轻松松就能月薪过万吗?

杨玉成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从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来看,殡葬专业的就业率较高不假,但收入并非外界传言的那么高。“一般入殓师和火化工的工资较高,我所在的单位收入在6000元—1万元,一二线城市甚至达到2万元。工资是底薪加绩效的形式,处理的遗体数量越多,绩效越多。”他补充道,“收入可能略高于平均工资水平,但在殡葬业付出与收入也是成正比的。比如工作时间24小时待命,没有节假日等。”

职业发展还需破除偏见

在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大背景下,殡葬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

8月30日,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605个,其中殡仪馆1788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9.1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8万人。火化炉7713台。

在绿色文明殡葬的政策方针下,近年来我国火化遗体数量呈现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死亡人数为1041万人,火化遗体数约636.8万具,火化率达到61.2%。据智研咨询相关数据,2024年人均殡葬价格将至3.17万元,我国殡葬行业市场规模达3170亿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殡葬行业需求不断增长。尽管殡葬行业利润丰厚、就业前景良好,但是社会对殡葬行业仍存在偏见和歧视。

辛欣是一位殡葬专业毕业的90后女性殡葬礼仪师。她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刚开始投入这份特殊的职业时,她的心里也会发怵,甚至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笼统地称为“民政部门工作者”,而不愿承认自己从事殡葬行业。工作近5年来,她更加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殡葬礼仪师的重要性。她用真诚的服务意识,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纾压方法,为逝者家属提供关怀,帮助其调整情绪,而不是冰冷、机械化的完成工作流程。获得了逝者家属的认可后,辛欣发现,殡葬行业没有想象得恐怖,反而很崇高,心理压力放下了许多,也敢于介绍自己的工作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破除行业与职业偏见,也应是发展职业教育、办好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只有努力消除行业和职业偏见、歧视,促进每个行业健康发展,才会为学生创造多元的职业选择。”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