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4月1日,南京百年礼仪4000253450逝者家属在湖北武汉长乐园陵园花坛中的骨灰下葬处撒花瓣。新华社发
清明前夕,多地举行节地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以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新型生态葬引起人们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表明绿色殡葬逐渐深入人心。
● 北京推免费自然葬
3月25日,北京市集体自然葬仪式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举行,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盛放骨灰的木质容器大约半年后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随之融入大地。
与传统墓区不同,长青园自然葬区没有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只有一片静谧的草坪,掩映在绿树和湖水之间。在仪式现场,工作人员单膝下跪,将骨灰罐缓缓放入大约2米深的土穴内,撒上花瓣和黑土,然后用草坪封住。家属把手中的菊花抛向草地,久久地伫立默哀,向亲人作最后的告别。
礼毕后,家属会得到一个雕有菊花的木盒,盒内盛放着铜质二维码纪念牌,牌上刻有逝者的名字。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一个电子纪念平台,显示出逝者的照片、简介、墓志铭、生前作品等,在这个平台上可与逝去的亲人“说话”,给逝者献花、点燃蜡烛等。
据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然葬是一种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方式,其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地葬的10倍。根据去年出台的规定,北京户籍的逝者选择骨灰自然葬,全部费用由政府买单。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明确将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骨灰立体葬等节地生态的葬式葬法纳入政府补贴范围。2016年,北京全市节地生态安葬比率达55.97%,这是历史上首次超过半数。
● 生态葬人数递增
不仅是北京,在全国各地,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近日,江苏南京的12位老人在雨花功德园参加生态葬集体签约仪式。签约者与园方达成约定,百年后将免费享受由雨花功德园生命礼仪服务中心提供的生态葬一条龙服务。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说,自从推出墙壁葬等生态葬后,园区就放慢了对传统墓穴的销售速度。近年功德园每年销售的穴位中,传统墓穴只占1/3,剩下的则以墙壁葬为主。
“心情是悲痛的,但又是圆满的。”不久前,山东省济南市公益节地花坛葬第十一次集体安葬仪式举行,市民李女士在安葬完母亲的骨灰后表示,这种生态安葬方式符合先人“魂归自然”的遗愿。济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谢俊利称,2012年参加公益花坛葬的人数仅有个位数,而现在有近百位。选择节地生态葬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人们的观念在进步。
去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推出《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各地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办法,通过更多惠民殡葬政策,鼓励城乡居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
● 推广应尊重民意
“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俗,使丧葬礼仪文明、健康、环保。”谈及绿色殡葬的推广,文化学者、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谭汝为如是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节地生态安葬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在墓地越来越稀缺、昂贵的情况下,选择生态安葬的人逐渐增多,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许多民众依然坚持传统观念,不愿意采用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河北唐山的谭女士对笔者说:“亲人去世后还是想要买个墓地,每年全家人一起给长辈扫墓,会有一种归属感。”天津市民刘女士则表示,虽然父亲主动提出百年后将骨灰撒入大海,但家人并不太赞成,认为这样很“不孝”。
赵旭东表示:“中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妥善处理逝者是家族团结和社会凝聚的重要象征。如今,社会环境和殡葬观念发生了转变,一些新的葬式葬法和祭扫手段涌现出来。政府在殡葬问题上要顺其自然地引导,切不可强制推行。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前提下,给老百姓更多选择的空间,为绿色殡葬提供更多的方便。”(邹雅婷 高搏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