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江苏籍大师逝世南京百年殡葬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5 18:09

南京中医药大学官微发布讣告

首届国医大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原南京中医学院院长周仲瑛同志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0月2日5时20分在南京逝世

享年96岁

周仲瑛,南京百年殡葬4000253450男,汉族,生于1928年,江苏省如东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大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首届国医大师。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优秀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生于五代中医世家

“走上中医路,自然而然”

据南京中医药大学官网介绍,周仲瑛1928年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周仲瑛曾回忆,尚在年少之际,他就跟随父亲周筱斋出诊,晚上则聆听父亲传授医理、医道。他从《黄帝内经》到《医学三字经》,从金元各家到明清各派,边读书边随父临证,在反复体悟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

13岁时,周仲瑛正式随父研习中医;17岁时,已能跟随出诊;20出头,便在家乡开设诊所。1947年,已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一所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当时沪上著名的老中医授课并临床带教,使他进一步打牢中医理论和临床功底,从中领会不同医派的特长,让他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1955年,周仲瑛成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首批学员。1956年毕业后留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历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现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院长。另外,周仲瑛也是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优秀指导老师。

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路人

国医大师是对中医药界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的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专家有30名, 均为省或国家级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正是其中一位。

周仲瑛教授是解放以来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见证者和开创者、领路人,在中医临床诊疗、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临床擅长诊治急难疑重症,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屡起沉疴,医德高尚,深受患者爱戴。1957年周仲瑛开始涉足中医教育,参与编纂了《中医内科学》等教材。在1983年到1991年,周仲瑛出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院长,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实用型中医人才。1990年周仲瑛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08年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多年承担本科课堂系统教学及临床带教,亲自培养出硕士13名、博士27名、博士后2名、访问学者2名、国家指定学术继承人6名,以及近年来仍在临床第一线指导再传弟子60余名,他们均已成为有关医院、科研院校的骨干。

一生与瘟疫“交手”无数

曾公开中医抗疫建议

2020年2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年92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带领弟子齐心“抗疫”,迎接疫情大考。

据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主任叶放介绍,疫情发生初期,自己带着搜集整理的有关材料上门请教,“没想到周老敏锐性非常强,早已第一时间掌握了丰富的资料,也已经有了很深入的思考”。紧接着,周仲瑛指导学术团队前往定点收治医院,收集一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江苏省中医辨治方案和援鄂中医医疗团队诊疗方案的形成,发挥了指导作用。

“按照周老要求,我们每天汇报一次疫情最新进展。小区开始封闭管理后,我们就把搜集来的资料送至小区物业代交,等他逐字逐句修改好后我们再进行完善,循环往复、精益求精。”叶放介绍,周仲瑛一边电话指导学生们在一线救治病患,一边通过临床资料完善辨治思路。他拟定了《江苏省新冠肺炎中医辨治方案(第三版)》,还研制出系列处方,向省内外推广使用。

除了指导江苏本土作战,他还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对远在武汉一线的弟子们进行指导,帮助江苏省援鄂中医医疗队、国家中医医疗队交出一份“打胜仗、零感染”的漂亮成绩单。

关于普通大众居家如何做好积极预防、提高自身对抗病毒的免疫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周仲瑛教授也开出了“防疫茶饮”配方,建议普通大众可以佩戴香囊,起到“芳香辟秽、化浊解毒”的预防功效。

新冠肺炎疫情,不是周仲瑛第一次参与疫病防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2003年“非典”再到2008年汶川地震公开防疫推荐方,一生与瘟疫“交手”无数的周仲瑛,对于疫病防治无时或忘。2018年,周仲瑛不顾九旬高龄,完成了关于中医辨治外感热病的呕心细论,并在《中国中医药报》整版公开发表。

“中医离不开师带徒”

自主创新推进中医学发展

“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周仲瑛一直致力于在自主创新中推进中医学的发展。构建中医内科学学科体系是周仲瑛对中医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之一,为临床专业的分化开辟途径。他还为中医内科急症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使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回顾几十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周仲瑛认为:“没有传承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创新才具有原创性。”

经历了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从无到有,在周仲瑛看来,培养好后继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使命。离开临床一线之前,在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校区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周仲瑛的诊室和紧邻的示教室之间设有一面单向玻璃。这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能亲身体悟周仲瑛的临证经验设置的。除了在诊室里侍诊抄方的学生,还有十几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子隔着玻璃同步做着笔记。跟周仲瑛抄过方的学生都是从“坐功”练起,“跟周老抄方,没点儿体力和定力顶不下来!”

对于医道传承,周仲瑛的态度近乎虔诚。在他看来,“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是中医学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必经之路。他常说,“中医传承离不开师带徒。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诊室就是最好的课堂!”周仲瑛对前来请教的后学都会悉心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手过硬的中医本领,能发挥中医特色优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我就成功了”。

熟悉周仲瑛的人都知道,几十年来,无论是给学生还是给同事修改审阅文章,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他都会仔细地看,而且从来都是用铅笔做批注。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一般都是用红笔,他为什么用铅笔呢?有年轻学生好奇地和他聊到这个话题,周仲瑛说:“虽然我年纪比你们大,但学术上我们是平等的。我用铅笔作批,如果我批得不对,你们还可以给我修改。”

虽然铅笔的字迹有朝一日可能会褪色,但是,周仲瑛大医精诚的风范在患者、在同仁、在学生的心里,永不褪色。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